(特刊)探索产业帮扶之路 详谈扶贫致富之经!
下乡实践第四天,鸡鸣日起,万里晴空,一扫阴雨绵绵的晦浊,志愿者们端起碗筷,品尝着乡村的粗茶淡饭,探讨着今天下乡的安排……
“同学们,喝好吃饱,准备出发”,带队的吴老师和王老师,风尘仆仆的和志愿者们打着招呼,经过两天的周密策划、精确分工,今天团队将与驻村扶贫干部刘新周书记一同前往梁村,调查产业扶贫工作,探讨助农扶贫新方向。
产业扶贫: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2016年刘新周书记主动请愿离开仲恺舒适的工作环境,紧跟国家扶贫政策,深入基层,一心扑到扶贫工作上,那黝黑皮肤,灰白的着装,浓重的本地乡音,宛如一位朴素的农民,完全无法和大学老师联系在一起。
“前面的路,坡度有大、弯度急,同学们要注意来往车辆”,刘书记推着他那改装过的自行车领着我们向产业扶贫基地梁村百果园进发,并细心的讲解着果园的情况,“果园总共一百二十多亩,主要种植百香果,少量的番石榴和鹰嘴桃,有6户贫困户以入股的形式加入果园,耕种帮忙,年底统一分红。梁老汉为人热情,看到你们肯定会很开心”。
梁老汉是果园的老板,看到志愿者们的到来热情的招呼我们到棚下休息,并拿出新摘的百香果招待志愿者们,这是梁老汉最为自豪的成果,“我们的百香果不用化肥,用的是自己熬制的酵素有机肥,这种肥料对土壤和果树的根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果子的成熟周期会比普通的要长一些,但口感是没法比的;杀虫我们用茶籽油,对人体绝对没有害处。”
三年前梁老汉果园刚起步,但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果园发展的瓶颈,刘书记驻村以后得知这个情况突破重重困难为梁老汉申请扶贫产业资金40余万元,同时邀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教授为梁老汉培育了鹰嘴桃新品种。
近两年来百香果规模有了稳步提高,但销售成了难题,一方面由于没有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虽然口感较好但卖相一般;另一方面除了村干部们帮忙联系外面的客商,其他的都是在近距离的集市上销售,每天大批的果子难以销售而至发霉,只能做肥料。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志愿者们与梁老汉探讨起了电商销售模式,“电商是一种新型的网上销售模式,它具有宣传的广泛性、市场的开放性、交易的高效性、成本的低廉性和管理的便捷性。是传统销售手段无法比拟的。”技术组的同学们详细解释道,对于这种新模式,梁老汉表现出来格外的兴趣,恰好技术组的同学正在帮良村谭脉西瓜开发销售公众号,在商议之后,打算把梁老汉的百香果与谭脉西瓜一起做推广。
随后,根据需要我们与梁老汉一起走访他的果园进行资料收集。看到梁老汉妻子在忙碌摘果子时,志愿者们不约而同一起加入,采摘的喜悦挂满了志愿者的脸颊,也挂满了梁老汉夫妇的脸颊。
助农耕作:撸起袖子加油干
实践组,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满身泥土的在稻田里帮吴阿姨插秧,吴阿姨是村里的五保户,独身一人管理着几亩水稻田,加上国家每月发的一千多块钱,吴阿姨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从日中到日落,实践组,本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气魄,帮吴阿姨插完水稻,拔花生。“从小家人就不让我接触泥土,今天可好,满脸搞得都是泥水,不过很开心,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种地的辛劳,也明白了为什么‘粒粒皆辛苦’,更帮助了吴阿姨完成了种田的工作。”城里来的晓文同学兴奋的说道。
奉献是一个单向的行为,却是一个多向的情感,那种柔美的微笑,真诚的答谢,充斥在心里,温暖的是我们最怜悯、而又渴望关怀的灵魂。
三下乡实践接近一半,志愿者们感受最多是时间太快,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乡镇网络“十九大”红色专题还在修整、“互联网+农产品”电商系统还要完善、支教工作徐徐推进、扶贫调研工作有序进行……,在后面的几天里我们将继续本着一丝不苟、稳扎稳打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个细节工作,结合专业特色,为梁村振兴,尽心助力。